从汉服特点简论汉民族的审美特徵

2023-05-10 14:56:27

文/蒲臺道教論壇松玄戊戌年五月初六          

轉載請註明出處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起源於上古的黃帝時期,至今已有五千年曆史。《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1]漢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風格,隨著漢民族歷史發展的不斷演變,漢服也被賦予了種種文化內涵,體現著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以及一個特定的地域漢民族審美特徵,已經不單單是一個遮體避寒的物品,成為了漢民族文化及其審美特徵的外在表現。中國歷來在地理上幅員遼闊,,禮樂上又有著龐雜的體系等等,這些方面直接促使著漢服在形制、色彩等方面亦有著龐大的體系。漢服的產生與發展受漢民族文化發展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漢服來研究漢民族的審美特徵,以此為漢文化日後的發展指明道路。從漢服研究漢民族的審美特徵主要從漢服形制特徵、不同歷史時期主流樣式來分析。

一、從漢服形制特徵看漢民族審美特徵

漢民族歷史文化悠久,漢服在漢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發展出等級分明、形制繁雜的體系,主要有“深衣(袍服)”制、“上衣下裳”制、“襦裙”制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上至帝王下及庶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環境下人們的衣著不盡相同,在形制上無論什麼樣式的漢服或多或少都有著相同的特點。以道袍、直裾、中衣為例,樣式雖有不同,但在形制方面都是交領右衽,前後保留中縫線。以下將以深衣形制以及上衣下裳制進行舉例分析。

(一)深衣制

深衣是跨越多個社會階層人們普遍穿著的一種漢服,部分不分上衣下裳,亦叫做袍服,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多為士大夫、讀書人穿著,亦有在袍服外加大氅穿著以顯示層次感。

1、深衣的裁剪方面

(1)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體現出來的是中國陰陽文化。“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2]通過漢服的交領可以看出漢民族的審美特徵深受自身陰陽學說的深刻影響,二領相交與天地陰陽交合觀念相合,也反映出漢民族的審美深受尊崇自然觀念影響。右衽,左側衣襟壓著右側的衣襟,反映出漢民族“負陰抱陽”的文化觀念,左為陽,右為陰,通過漢服交領右衽的“負陰抱陽”理念,同時也看出其“懲惡揚善”、“尊卑有別”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交領的兩直線像交於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2)前後中縫線

前後中縫線是漢服的一大特色。其原因原本是因為古代紡織技術有限,無法紡織出大尺寸的布匹,在製作衣服時只能將兩塊布拼接起來,因此漢服前面和後面各有一條中縫線。後來隨著紡織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有能力生產出大尺寸布匹,完全沒有必要使用兩塊布匹拼接裁衣,但是後世在製作漢服的過程中仍舊保留了中縫線,並沒有因技術的提高而改變形制,其原因在於中縫線已經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的遺留,而是象徵著儒家的“中庸”思想。所謂“中庸”就是不偏向任何一個極端,取兩端之中,也就是取其最合適的位置。“中庸之道”是中國人的處世準則。保留了中縫線,就是時時刻刻警醒著漢人務必講求“中庸之道”,為人處世做到“中庸”。

(3)寬衣大袖

漢服除了下級勞動人民勞動需要穿短衣小袖外,其餘大部分皆為寬衣大袖。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反映著漢民族的審美觀念。

2、深衣的色澤方面

深衣的色澤主要為黑、白、赤、青、黃等等,從中也體現著陰陽五行理論。“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羽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3]的記載。男式深衣多純色,女式則多清新明快色彩並配以紋樣花飾。帝王多選用黃色並繡龍紋體現出皇帝居天下之中坐鎮天下的理念,士大夫、百姓等服飾顏色採用黑色、藏青等色則多從莊重等方面考慮;紅色象徵喜慶,故婚禮喜事穿紅色;白色為純色,象徵虛無、簡約,喪禮多用之。另外,道士衣冠多選擇黑、藍、白三色,黑、藍象徵天,天又象徵著純潔不染,代表道士脫離凡塵追求天仙的境界;白色象徵雲,著白衣則代表道士穿梭雲霧仙境之間;法衣方面舉行拜斗法事時著黑衣,度亡著白衣、青衣,祈福則著紅衣。

3. 深衣的紋樣方面

一般情況下,男子深衣多為純色並無太多紋樣。皇帝所穿深衣、道士開壇行法時所穿法衣(與深衣形制相同故歸為此列)多配以繁雜的紋樣。女子所穿深衣則配有較多花飾。

(1)帝王衣飾

皇帝服飾紋樣多繡以龍紋,以示自己真龍天子身份,部分正式場合服飾配以十二章紋以示莊重;親王服飾則多配以蟒紋,同樣也是表示自己身份。帝王的龍、蟒等紋樣,反映出漢民族社會等級秩序森嚴、尊卑有別的文化傳統。之所以用龍、蟒代表帝王之尊也體現出漢民族審美文化觀念影響。

(2)道士法衣

道士服飾亦屬於漢服體系,形制與深衣相近相同。紋樣方面,道士所穿得羅、海青等常服不繡紋樣,開壇行法時所穿法衣紋樣之繁雜不亞於帝王所著龍袍。道士法衣一般根據行法不同紋樣多有不同。常見的有九龍絳衣、五龍絳衣、雙龍絳衣、九鶴法衣等等。道士代天行化,故其法衣紋飾多以龍紋為主。數量上,九、五在這裏所蘊含的則是華夏九州、陰陽五行、五方五帝等等。

(3)女子深衣

女子所著服飾出於美觀考慮,紋飾較男子服飾豐富。多繡花鳥、松、竹、梅、雲紋等。花鳥園林之景相襯體現出漢民族的價值取向,松竹梅為歲寒三友,繡於服飾之上表達自身志向。

(二)上衣下裳制

此形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並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這方面同樣可以看出漢民族對於天地信仰的審美特徵。

我們重點從上衣下裳制的冕服和玄端來分析。玄端在紋飾方面繡有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之所以在玄端上配上這些紋飾,一方面來源於漢民族對於自然的信仰與崇拜,另一方面主要在於他們的文化內涵。日月象徵晝夜,並且日月星辰代表光明,照亮世間萬物;山是高的象徵,人在山下只能仰望山峰;龍,“取其能變化”;華蟲,“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繪成虎與猿形,虎,“取其嚴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潔淨;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養人”(即取其滋養);黼,取其“割斷”(做事果斷之意);黻,取其“背惡向善”。通過這十二章紋可以看出漢民族對於大自然事物通過自身美的加工塑造成具有文化內涵的東西,並通過這些美的東西表達漢民族的思想精髓與文化內涵。

二、不同歷史時期風格樣式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時間跨度較大。漢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著各種各樣的特色,並且隨著人們審美的不斷變化而發展。漢民族的審美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地域環境、。漢民族的不斷擴大發展演變,同為漢民族但實質上已經隨時代的發展發生了分化,東西南北地區的漢人受上述各種因素影響審美也發生極大地差異,時間跨度也是審美變化的主要原因。下麵將從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地域環境三個方面舉例分析。

(一)陰陽五行學說

漢服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顏色方面。中國歷代王朝將國祚與五行相聯系,商屬金,金的五行方位為西方白虎,故在商代時期,人們的服飾顏色多為白色;秦代屬水,服飾多為黑色;明代屬火,故明代官服多為紅色。通過漢服色澤的不同可以看出漢民族審美深受五行學說影響並將此種審美根植於漢民族骨髓當中。歷史已經過去,漢民族文化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也可以借鑒這些思想,將漢民族審美特徵融入進去為漢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二)

漢民族服飾以寬衣大袖、交領右衽為主要特點,隨著朝代更替,。例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根據胡人服飾窄衣小袖的特點改良漢服,從而使漢服出現了一個新的款式以用於軍營作戰;又例如明代,太祖皇帝驅逐蒙古韃虜後,重新恢復華夏衣冠,與此同時,根據元代蒙古袍製作出一個新的漢服款式——曳撒,上繡飛魚,又名“飛魚服”。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統治者的決策從漢服中體現出了漢民族新的審美特徵,這也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向前發展推動的,漢民族的審美特徵也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向前邁進。

(三)地域環境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相距甚遠,文化差異比較大,因此服飾也可以反映出當地漢民族審美的特色。例如北方地區氣候較冷,人們多穿深色服飾以求吸收太陽熱量,穿著數量上也略多一些,南方地區則與之相反;另外邊疆地區靠近胡虜,服飾上也多受其影響有著胡服審美特徵。有時看似外界因素的影響,實質上則是一種審美觀念的改變。在未來漢文化審美特徵發展中必然還將受地域文化因素影響,同時也可利用其有利因素創造出不同的特色。

總結

漢服是漢民族審美特徵的一種外在形式上的表現,是漢民族文化發展的見證。通過分析漢服形制樣式的種種特點來看漢民族的審美特徵,是為了能夠在今後的歷史時期使漢民族繼續能夠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來引導漢文化朝著積極、正確的方向舉步發展,從而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戰略早日成功。

參考文獻

[1]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2] 《荀子.論禮》

[3]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一.昭二十四年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俄罗斯音乐分享交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