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宗教音乐(三)

2023-05-10 14:56:27

第3章

声乐——梵呗

音乐按其表演性质特征可以划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部分。声乐类包括梵呗、直讽(以简章的旋律随着有规律的节奏讽诵经文或咒语)、吟诵(是朗诵音调的一定旋律音韵化,但尚未形成完整歌腔的艺术品类。它既有语言音调性质,又具有一定旋律特征的经文诵讽艺术,由诵经语言音调及诵经、咒语的节奏深化而来)三种。器乐类包括音乐(一般指管乐、某些寺院与地区也泛指管弦乐部分)、法器(打击乐)两种。 

    本章主要介绍一下声乐中的梵呗。 


    第一节梵呗的分类 

    “梵呗”是声乐类别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梵”是“清净”、“寂静”、“离欲”的意思,指修行解脱的最后境界;“呗”是“止断止息”、“赞叹”的意思,指徒以短偈形式对世尊、诸佛、菩萨的言教、品德的宣扬与赞颂。 

    寺院内演唱的梵呗,历来是由山门师徒代代口头相授,即使有传承下来的乐谱,大都也只是记有曲牌的骨干音,不能完全表达梵呗在演唱过程中各位高僧超脱的意境。并且梵呗在演唱的过程中,由于佛事场合的不同、地域方言与风格的迥异,以及僧人素养与文化内涵的不同等因素,同一首梵呗在演唱风格与韵味上也必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梵呗如果按其唱词的文学形式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归为赞、偈、咒、文四大类。 

    一、赞 

    赞,有祈祷和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有五句赞、六句赞、八句赞、十句赞等句式结构。各句式结构中的数字是相对固定的,各句式之间的衔接要求押韵。赞的这种句式结构特征,其历史渊源与我国的宋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五句赞 

    五句赞每句的字数为:五,四。七。七,四。五句共27字。五句赞的代表是《宝鼎赞》,其用于朝时课诵。 

    《宝鼎赞》词曰: 

    宝鼎热名香, 

    普徧十方。 

    虔诚奉献法中王。 

    端为世界祝和平, 

    地久天长。 

    (二)六句赞 

    六句赞每句的字数为:四,四,七,五。四,五。六句共29字。六句赞形式是佛曲赞中运用得最多的梵呗。六句赞的代表《炉香赞》,其是八大赞曲之一。 

    《炉香赞》词曰: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禅云。 

    诚意方段, 

    诸佛现全身。 

    (三)八句赞 

    八句赞每句字数结构不同,有三种类型。 

    其一,为: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八句共36字。其代表是《戒定真香》,用于朝暮课诵。 

    《戒定真香》词曰: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 

    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 

    昔日揶揄,免难消灾障。 

    其二,为:五,七。七,五。七、七。九,五。八句52字。其代表是《献供赞》,用于佛事供养时。 

    《献供赞》词曰: 

    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 

    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批把。 

    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 

    其三,为:五(或六),六。七、六(或五)。七,六。七,五。八句48—49—50字。其代表是《大阿弥陀赞》。 

    《大阿弥陀赞》词曰: 

    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 

    眉间常放白毫光,度众生极乐邦。 

    八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 

    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 

    (四)十句赞 

    十句赞每句的字数为:四,四。六,四。六,八。六,三。六,四。十句共51字。十句赞的代表是《赞礼西方》。 

    《赞礼西方》词曰: 

    赞礼西方,极乐清凉。 

    莲池九品华香,宝树成行。 

    常闻天乐铿锵,阿弥陀佛大放慈光。 

    化导众生无量,降吉祥。 

    现前众等歌扬,愿生安养。 

    赞,除了固定的句数、句式外,在唱辞结束的1—2句,往往反复演唱一遍。多数赞在唱辞结束后,加有与该赞演唱内容有关的尾部“菩萨陀”,“菩萨陀”一般均要演唱三遍。如上述列举的赞曲中,《宝鼎赞》和《戒定真香》的“菩萨陀”为:“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献供赞》的“菩萨陀”为:“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遍)。《炉香赞》的“菩萨陀”为:“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有的赞曲没有“菩萨陀”,如《大阿弥陀赞》《赞礼西方》等。 

    二、偈(jì) 

    偈,因为含有音韵,所以又称为偈颂。偈颂是宣传思想及礼佛的重要形式,徒十分重视这种形式的特殊作用。《大智度论》第十三卷指出:“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可见赞叹歌音是礼佛所必需的。 

    偈有两种:一种叫做通偈,一种叫做别偈。通偈,每句字数不定,句数不拘,以三十二字为一偈。别偈,每句或二、三、四言或五、六、七言乃至多言,共四句为一偈。偈颂原是可以歌咏的,但是被译成汉文,言简意赅,就类同于诗。汉译“偈颂”,与我国的旧体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旧体诗不但讲字数、句数,而且讲平仄、对仗、押韵,稍有不慎或技巧欠佳,便导致“以辞害义”,故的译经大师们,就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因不加辞藻修饰,追求简易明晓的效果,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白话文体。偈虽然不刻意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但是,长期以来因其意蕴深远而被广为传诵。从一些诗偈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原始教义的真实面貌。比如在几部不同的中,都引述了下列三首诗偈。 

    第一首为《缘起偈》,又名《法身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第二首为《无常偈》,又名《雪山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第三首为《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 

    这三首诗偈,都配有故事加以解释,,因而受到佛学界的高度重视。 

    教义,都载于典籍中,而诗偈就是中的一种体裁。学者以各种形式,将诗偈组织到典籍中,使诗偈成为行文的一大特色。中大量运用诗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佛理,易于为信徒所接受。重视诗偈,原因也正在于此。 

    翻开一部部,偈颂比比皆是。它们作为一种文体,与诗相通,但偈语并不等同于诗。它们虽然也有抒写情志、描摹风光、叙述故事之作,但更多的偈语是用于弘扬佛法、阐述教义,表达对人生、社会、宇宙事相的看法。 

    在史上,产生过许多很有影响的诗偈,举例来说: 

    (一)香偈 

    《香偈》是在诸佛菩萨像前烧香时所唱的偈颂,所以也称作《烧香回回文》。常用的《香偈》载于《华严经》,共四句: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二)三力偈 

    《三力偈》是赞颂“三力”的偈语,载于《大日经·悉地出现品》,共四句: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这首诗偈共提到“三力”,所以称作《三力偈》。第一为“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这是自缘;第二为“如来加持力”,即佛的加持,这是他缘;第三为“法界力”,即自心所具之佛性,这是内因。强调以此内外、自他之因缘和合,可以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 

    (三)回向偈 

    《回向偈》是指一切菩萨的言行,无不都回向众生与菩提的意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载《回向偈》,共八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这首诗偈的内容,主要是宣传积德行善,能够往生安乐国土,共成佛道。 

    (五)解脱偈 

    “解脱”是徒所苦苦追求的,中亦有《解脱偈》: 

    流转非一生,走去无厌足。 

    正觅屋住处,更生生辛苦。 

    今已见汝屋,不复更作屋。 

    一切脊肋骨,碎折不复生。 

    心已离烦恼,爱尽至涅。 

    按照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好坏,都有前因后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佛偈说得好: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首诗偈阐述的道理,分明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有宿命论之嫌,却将因果报应分析得清清楚楚。 

    佛门偈语的内容,无论是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评判,还是对事物的分析,对未来的预言,都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偈语在音韵、修辞、句法上的成功经验,以及如《华严经》《涅经》等大部大乘经典中,那种夸张叙写的手法,给中国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它的音调抑扬顿挫,当僧众集体唱诵时,别具深沉之力,令人荡气回肠,油然而生肃穆之感,沉浸于佛门宁静致远的气氛中。 

    高僧送给鲁智深的偈语 

    偈颂中,预言的有很多。《水浒传》中鲁智深下山时,智真长老送了四句偈语给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其中意思,大家想必都知道。但是在一生中去感悟、明白一个高僧对人生过程的感悟偈颂,却非常之难。 

    当鲁智深随同为实现招安领命于朝廷的宋江,临江的时候忽然明白了自己的一生而坐化了。他做了半辈子和尚,临死之前才明白“圆寂”之意,总算没有白当一回出家人。鲁智深死得了无牵挂,人生所有目标均得以实现,再也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地方。正如大惠禅师为鲁智深的一生“总结性”的偈语: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 

    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人生处处可以修行,为我们的一生去感悟出一两则偈颂,应该是修行者的必修。 

    三、咒 

    咒,又称咒语、真言,梵文叫陀罗尼。在佛事仪轨中,咒语、真言的应用十分广泛。仅《禅门日诵》记载的在各种法事中所讽诵的重要咒语、真言就有《尊胜真言》《尊胜咒》《秽迹金刚神咒》《十二因缘咒》《普庵大德禅师释谈章神咒》《补阙真言》《祈雨龙王咒》《求智慧咒》《金刚手菩萨止虐真言》《摩利支天神咒》《二佛神咒》《般若无尽藏真言》《报父母恩咒》等几十种。 

    目前传承于《瑜伽焰口施食》中的咒语、真言有《往生咒》《准提咒》《毕字真言》《尊胜真言》《尊胜咒》《普隆咒》《金刚萨陀百字咒》以及结合各种手印时所念的咒语等等。 

    咒语与真言在佛事中多以直讽和吟诵的形式来表现。如中国京音乐《瑜伽焰口施食》“请圣”段落中应用的《音乐咒》,就是以直讽的形式宣读。但同样的《音乐咒》,在湖南南岳与四川峨眉报国寺、万年寺就有所不同。 

    有个别的咒语在吟诵前,加有四句七言偈,演唱后再诵咒语。如《瑜伽焰口施食》“请圣”段落中的《准提咒》,前四句偈为: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惟愿慈悲垂加护。 

梵文版准提真言 

    完全以音乐唱诵形式表现咒语的较少,在《瑜伽焰口施食》仪轨第二部分第十二项的“真言”中,在“遣魔印”、“伏魔印”、“次结火轮印”、“次结真空咒印”手印后,接有以梵呗形式唱诵的《濯足灌木真言》。 

    中有的咒语除演唱外,其旋律部分已逐渐衍化为脱离咒语特殊佛事意义的器乐曲。如《普庵咒》,全名为《普庵大德禅师释谈章神咒》。《普庵咒》是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如“伽伽鸡鸡俱俱鸡”、“遮遮支支朱朱支”、“咤咤知知都都知”、“多多谛谛多多谛”、“波波悲悲波波悲”等,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的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念诵起来非常灵验。此咒可普安十方、驱除虫蚁、蚊蚋不生、消灾解厄、镇煞安胎、驱邪除秽、逢凶化吉。 

    《普庵咒》的结构严谨,易于记诵。流畅的音声,规整的节奏,不但人声诵唱动听,也使它较易于纳入曲艺器乐之中。《普庵咒》现今已作为独立的器乐曲,除在佛事音乐中演奏外,也被我国各大名山古寺的音乐所纳入,如中国京音乐、山西五台山青庙音乐、河南大相国寺音乐等等,并已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甚至被福建南音吸收而成为‘指套’。琴人也将其谱于丝桐,成为琴曲。见于明、清时期的琴谱就有37部。继而弦索、琵琶、丝竹、鼓吹,即使是清朝宫廷音乐也将之容纳,或衍为大曲,或为曲牌,形成了有如‘八板’音乐一样的一曲多式,遍布于大江南北多类乐种中。 

    虽然琴曲、弦索乐曲、琵琶乐曲之间的历史跨度有二百多年,但是由于它的旋律基本框架一直受咒语反复变化吟诵的制约,这些乐曲在总体框架与布局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仅弦索乐的《普庵咒》增加了序部曲牌「愁丝调」与尾部曲牌「金字经」、「五声佛」。而以「金字经」、「五声佛」两曲或加「撼动山」三曲连缀作为套曲的尾部,明、清以来以普遍应用于音乐的套曲中。 

    四、文 

    梵呗的唱词由经文或白话文组成,如《参礼条子》的唱词为:“参礼常住一切僧堂堂,无德僧伽耶。”又如在《骷髅真言》(七言偈,十句)后,接有一段通俗的、口语化地白文:“昨日荒郊去游玩,忽见一个大德骷髅荆棘中,草没坵,冷飕飕,风吹荷叶倒愁……” 


    第二节梵呗的曲式结构 

    中国梵呗的音乐素材,自宋代以来,大量采用了词乐与南北曲的曲牌,特别是宋末元初以来,传统曲牌在梵呗中已经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梵呗曲式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一首曲牌为基础,填写不同的歌词演唱,以适应不同的佛事需要。如[华严会]曲牌,可以填用大量的六句赞格式的梵呗。这些梵呗有《炉香赞》《面然大士赞》《杨枝净水》《伽蓝赞》《华严字母赞》《韦驮赞》《阿弥陀佛赞》等。因此,在中国汉传音乐中,梵呗的曲式结构,其基本形态是建立在曲牌体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梵呗会根据唱词内容与仪轨的需要出现不同的音乐结构形式。常见的基本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单句式梵呗 

单句式梵呗是指由一个乐句的重复与细微变化重复所构成的梵呗。如《菩萨圣号》,唱词虽诵有多位菩萨的圣名,但在音乐上只取材于一个乐句的旋律,反复与细微变化反复来呈现。 

    二、齐句式梵呗 

    齐句式梵呗是指组成乐曲的各乐句的句幅是相等的梵呗。齐句式梵呗一般用于偈的唱诵。偈的唱词均为四、五、六、七言的四句或八句构成。在音乐唱诵上,各乐句大多为对等的句幅,以和唱词对应,形成齐句式的音乐段落。 

    齐句式梵呗的构成,有2个乐句、4个乐句、8个乐句等形态。2个乐句构成的齐句式梵呗,如《赞佛偈》。4个乐句构成的齐句式梵呗,如《回向偈》。 

    三、长短句式梵呗 

    长短句式梵呗是指乐曲各乐句的句幅是参差不齐、长短不等的梵呗。长短句式梵呗一般用于赞与文的唱词。赞的唱词有五句赞、六句赞、八句赞、十句赞等多种。赞与文的唱词均为长短句结构。在音乐唱诵上各乐句往往随唱词需要而形成乐句间句幅长短不等的特点。 

    四、套曲式梵呗 

    中国汉传音乐中,声乐套曲的情况很少见。仅有《华严字母赞》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华严字母赞》并不经常演唱,只是在华严法会上,讽华严经、拜华严忏时唱诵。《华严字母赞》即使在规定的佛事范围内,其演唱程序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必须依照以下程序进行:1、唱诵梵呗《香赞》(或《宝鼎香赞》《炉香赞》);2、读“祝愿文”;3、诵《华严经》一卷;4、唱诵一遍《华严字母赞》。 

    十大韵 

    梵呗中的“十大韵”是指《淮上韵》《华严会》《一锭金》《寄生草》《望江南》《豆叶黄》《菩萨蛮》《金字经》《挂金索》《浪淘沙》。这十首曲牌简称“淮、华、一、寄、望;豆、菩、金、挂、浪”。“十大韵”在目前法事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运用于修行法事朝暮课诵;二、运用于纪念法事中的各种赞曲;三、运用于祈福拜忏、超度亡灵法事的禅乐与音乐。 

    第三节唱诵梵呗的功德 

    古来认为学习梵呗有许多功德:(1)能知佛德深远,(2)体制文之次第,(3)令舌根清净,(4)得胸藏开通,(5)则处众不惶,(6)乃长命无病。正因为学习梵呗具有如此多的功德,很多名山古刹在休夏安居的时候,都把学习唱诵梵呗作为日课,又叫“学唱念”。 

    梵呗是用梵音来作歌咏。梵音是清净的声音,是具有“正直”、“和雅”、“清澈”、“深入人心”、“普汶能听懂”的五种清净的声音(见《长阿含经》卷五〈阇尼沙经〉)。“梵呗”二字,按字义说来,其本身便具有艺术性(正直、和雅、清澈、深入人心)和通俗性(普汶能听懂)的涵义。以的伟大高尚的思想和它爱护众生的甚深情感,自不能不用音声语言来向群众表达,乃至不能不用歌呗来向群众表达。因此佛在各经典中,数说“以音声作佛事”(《华严经》卷四十一)、“以音声语言而作佛事”(《维摩诘所经》),还曾示现“梵呗咏歌自然敷奏”(《楞严经》卷六),还劝人“以欢喜心歌呗佛法”(《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可见梵呗对于表达佛法的思想情感乃至广行教化,是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为所需要的。 

    然而赞许梵呗,乃是赞许能感动人的有艺术性和通俗性的梵呗。如《十诵律》卷三十七说:“有比丘名跋陀,为呗中第一,是比丘声好,白佛言:‘世尊!愿听我作声呗。’佛言:听汝作声呗。呗有五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以上五利益处,前四项“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便是对于梵呗有艺术性的说明。第五项“语言易解”,便是对于梵呗有通俗性的说明。必须有这样的艺术性和通俗性,才能传达伟大高尚的思想和对众生甚深的情感。这样的梵呗,才能为所赞许。 

由于梵呗是根源于利乐众生的高尚思想情感出发,加以艺术性和通俗性的条件的衬托,于是梵呗歌声,就有可能成为和平的呼声,也有可能成为民主的呼声,也有可能成为救护众生、饶益众生的呼声,更有可能形成不可想像的伟大的感动作用。如《贤愚经》卷十一“无恼指鬘品”中所讲的一位有名的“呗比丘”,当他一心凝注在歌呗的时候,并未想到波斯匿王(这是中印度恒河北岸憍萨罗国王,国都是舍卫城,有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在此)的大军经过,也并未想到这些人马竟会听呗不前,竟能不期而感召和平止杀的功效。这是由于歌呗者慈爱深厚的感情,结晶成为一种有耳共赏的艺术化的美丽吸力,能够吸引这些大军人马爱乐不舍。同时也因呗者的和平仁爱的深切感情藉呗声而放射出来,能强烈地影响到一切有情感的领域,不但能引起人类心灵中的和平共鸣,而且能引起畜类心灵中的和平共鸣,这并非是一件可怀疑的神话似的事情。 

    不仅能在一切有情的心灵深处博得和平、利济众生的和谐一致的感应,在这美妙动人的梵呗声中,所有一切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六度、四摄的微妙佛法,无一不可由这清净梵音传达出来,而反映到一切众生的八识田中,深深种植各种解脱分的善根,令渐成熟诸多功德。其所以能有这样巨大的感染力量,是与呗唱者真纯的现实主义的内心修养所酿成的不可抑遏的深厚道德情感分不开的。 

    然而应当认清这伟大的能畅演法要的梵呗基础,是建立在的语言学上的。基于语言的发展,由是梵呗在弘赞佛法的事业中,便以的语业为体。既然梵呗是以的语业为体,因此所说的十二部经,一一均可作为梵呗的歌咏内容,一一也可作为梵呗的歌咏资料。尤其是在印度特殊的语文组织中,由于梵音重复,声繁而辞长,无论是契经正文,或是偈颂重颂,皆可加以歌咏。(见《高僧传》卷十三〈经师论意〉)因此“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这和汉文只能歌咏偈颂,不能歌咏长行正文是完全异样的。故此十二部经,在印度均可为佛弟子的天然唱本。除此以外,另从十二部经中提要腹玄,删繁取简,或采选经中美文好辞,另编呗文,也为所许可。如《毗尼母经》卷六说:“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佛虽听言说,未知说何等法﹖诸比丘复谘问世尊。佛言:‘从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随意所说。’诸比丘佛既听说十二部经,欲示现此义,复有疑心:若欲次第说文,众大文多,恐生疲厌。若略撰集好辞,直显其义,不知如何﹖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即听诸比丘引经中妙辞直显其义。” 

    由于这一指示,梵呗的体相,愈益分明。从体裁方面说来,所有契经、重颂、孤起颂三部经文体,皆可呗唱。从内容方面说来,所有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方广、自说、授记九部经的事情,也皆可呗唱。还可以从这些经中引受美妙辞句,撷其精华,显其要义,来另编另唱。语文艺术性的色彩,于此更加显明。 

    经典爱情故事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头,走了。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病愈。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俄罗斯音乐分享交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