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14:56:27
现在的印度片已经再也不是“歌舞片即视感+不可思议”的旧日风格,成为如今“不哭都不足矣平复情绪”的神级爆款影片。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印度电影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豹变”,难道真的会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秘笈?
作者:文酱
来源: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
近几年,印度电影的成功有目共睹,不仅票房与口碑双丰收,还在中国市场树立起一块金字招牌。在《3 Idiots》《我的个神啊》《摔跤吧!爸爸》《我滴神》《外星醉汉PK地球神》《三傻大闹宝莱坞》等一大批热门作品后,正在热映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再度口碑爆表,且票房成绩一路走高。
毫无疑问,现在的印度片已经再也不是“歌舞片即视感+不可思议”的旧日风格,成为如今“不哭都不足矣平复情绪”的神级爆款影片。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印度电影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豹变”,难道真的会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秘笈?
印度电影以情动人,输出普世价值观
电影语言有很多界定,人物对白、肢体语言、空间留白……在早年的默片时代,卓别林就以丰富有情感的肢体动作征服了全球观众。以情动人是突破语言障碍的一大关键。用丰富的表情与动作表达喜悦、悲伤,制造跨越民族、国家的情感共通,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印度电影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
印度电影擅长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成牵动人心的电影。逐梦音乐圈的《神秘巨星》,将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的《摔跤吧,爸爸》,以及帮走失小女孩找回家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沿用的都是这个套路。
何况《萝莉猴神》早在2015年就已在印度上映,各大网站的资源已铺天盖地,可让人倍感意外的是票房竟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影片上映第六天票房便突破8千万,单日成绩更是仅次于《唐探2》。“可爱萝莉+憨厚大叔”的故事一波三折,以攻心为上的催泪弹策略,让观众欲罢不能。除此之外,《摔跤吧,爸爸》蕴含的情感矛盾更为丰富,容易被误解的父爱,摔跤行业里女性身份的认可,荣誉感的继承……这些情节设定无不直击观众的内心。
国内关于父爱的电影不少,《千里走单骑》《向日葵》《阿郎的故事》,这些作品中的故事都缘起于父爱,结局却深沉而悲伤。与之相比,印度电影则用一个个故事向世人证明,父爱不是把一切美好都揉碎、打破才能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温情下的父爱回归一样有着十足的看点。
更何况它们从来不是单一主题的故事阐释——性别平等、等细节设定,都让故事看起来更加厚重丰满。相比于韩国电影与好莱坞影片,观众已习惯了他们所制造出的一套情感体验模式,而印度电影的“真情流露”,则让“煽情”变得更具印度特色。
异域文化的审视,“原汁原味”地还原场景
放在全球视角上去审视一部印度影片,难以摆脱后殖民的有色眼镜。然而,印度电影却用影片中的异域、音乐、服饰、建筑一一满足其他国家的人对神秘国度的遐想。而且印度电影一直高度还原生活场景,对于观众快速融入电影所营造的氛围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较负面的场景的展现也力求“原汁原味”。
《我的个神啊》中斑斓赤色的印度建筑与白主调的清真寺泾渭分明,发际红与黑面纱也相互抵触。电影对物质现实的复原优势显现出来。同样,在《萝莉猴神》的开场戏中,巴基斯坦贫穷村落的人围着一台旧式电视剧看足球,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电影也随着沙希达的视角,将印度的人文风情浏览了一番。这恰好也是影片中的文化策略。这些场景的呈现在经典的印度歌舞片里更加饱满,但这种策略却为印度抵抗文化后殖民添注了力量。
就像影视评论家所说的那样:“19世纪初当几位德国的东方主义学着初次见到一尊奇妙的印度雕像时,他们对东方的欣赏情趣立刻被占有欲所置换……制造出又一轮的‘被看’方式。”
这种感觉源自于文艺阶层对异域文化的一种新奇感,对比韩国电影的“套路式爱情演绎”,好莱坞电影的“英雄大团圆主义展示”,印度电影的“与众不同”也就顺理成章地俘获了大量的中国观众。
直击现实的痛点,却点到为止
直击现实主义痛点,让印度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抨击尺度远远大于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教育、性别平等、等一系列现实情况。《三个傻瓜》《地球上的星星》都属于这类影片,通过舒缓的诗意以及被诗意包裹的悲剧感,烘托出典型人物的个性。中国和印度同属东方文化,地理上颇具亲缘性,影片中的社会问题也会让国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印度电影对争议性题材的突破,已经从“不碰”发展到“必碰”,并逐渐成为印度电影的鲜明标志。而印度电影的审查制度也十分“宽松”,其电影审查机构——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虽然号称“审查”,但一般只做为影片进行评级的具体工作,影片从“老少皆宜”到“限制级”,几乎很少有影片不能过审的例子。
这也进一步助推了印度电影对于创作想象力的大胆追求。如《功夫小蝇》讲述一对恋人被一个老大拆散,男主人公被害死后变成苍蝇复仇的故事。《巴霍巴利王》更是运用天马行空的场景与夸张至极的动作设计,阐释“弑父”主题,这些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很难触碰。
正如阿米尔·汗所说的那样:“的确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在反映现实问题,一些新晋电影人都把自己的电影背景设置得更加现实化,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的娱乐性。我认为这是一种新趋势。”
然而,印度电影聪明就聪明在它不是一味地“丧”下去,印度电影对现实的批评也是点到即止,保留一层思考。触摸痛点也只是为了更好的讲述故事和吸引观众,然而结尾都是圆满的。它将深刻的主题披上关爱和梦想的外衣,经过多番调和,最终捧出来的还是一碗浓浓的咖喱鸡汤。与经典的电影相比,它不够深刻,却极富观赏性。
实现明星制,挡不住的高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电影正在变得更加成熟,对电影情节中的歌舞元素也运用得更加合理。印度的传统舞蹈也逐渐发展到向西方现代舞蹈靠近。印度电影的一系列改变为其“走出去”做足了准备。
此外,印度影星的演技也越来越受到全球影迷的认可。随着印度电影由早期的公司制发展到如今的明星制,众多演员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名气进行社会融资,不仅从一个侧面提升了印度电影明星的社会地位,同时也逼迫他们必须精进自己的演技,以求得更多观众的青睐。
经过多番努力,印度电影这几年一直处于高产状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地之一,印度的电影年产量一直维持在1,000部左右,其出口量也仅次于美国,而以孟买为中心的宝莱坞电影又具有全球知名度,所以印度是名副其实的“电影王国”。
2016年印度观影人次达30亿,票房21亿美元,而中国只有14亿人次,票房66亿美元。虽然中国年度票房收益是印度的三倍还多,但不容忽视的是印度海外票房能够达到本土票房收益的10%-13%,而中国电影在这方面平均每年只有5%左右。
况且,印度近年来的商业电影逐渐走起国际范,还学习了好莱坞的制片体系和架构。《宝莱坞机器人之恋》《功夫小蝇》《幻影车神3》,《新年行动》等影片均主打时尚科幻风,塑造出了令人惊艳的视觉特效。《巴霍巴利王:开端》2015年上映后更是引起轰动。
虽然印度电影仍有歌舞标签,但其风格已逐渐向好莱坞靠近,口味也变得更加“适配”。相比之下,从代表作、国际声誉、输出价值观等方面来看,中国电影市场急速膨胀的这几年,却似乎没有什么真正像样的代表作,这一现象无疑值得业界认真反思。
今年,印度电影持续发力,除了《萝莉大叔》外,阿米尔·、南印度大片《巴霍巴利王·下》都有望引进国内。无论这些作品是否能够延续印度电影近年来的爆款基因,至少国内观众的期待值已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