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那些喝多了的文豪|有料

2023-05-10 14:56:27

微信ID:iwenxuebao

『 文学 点亮生活 』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明威:啥也别说,先干了这杯配词)

村上春树曾说:“也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美国大作家都酗酒,基本属于酒精中毒,像菲茨杰拉德、卡佛、钱德勒都这样,还有海明威和福克纳也差不多。”

虽然“基本属于酒精中毒”有点言过其实,但不少作家贪杯,却是世人皆知的秘密。为了趣味和助兴而小酌几杯的,已经没资格列入下文中,小编今天为你带来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即将介绍的轶事,都来自于文豪兼酒客——他们之中有人成之于酒,一首饮酒的诗篇被传颂千载;有人败之于酒,人生最后好似酒桶漏了那样覆“水”难收。酒精对他们来说,究竟是创作的兴奋剂,还是生活的麻醉剂?这一点似乎永远也说不清了。

(以下旁白均为小编杜撰,求不当真;p)

海明威:如果给我一个重返过去的机会,我想说:再来一杯……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自传中记载了自己跟海明威初次见面的场景,就是在古巴哈瓦 那著名的“福罗里达酒廊”——这家酒廊号称:海明威只要不出海就日夜泡在那里。时至今日,这家酒廊还在老哈瓦那的Monserrate 供观光客凭吊海明威。

事实上,海明威在军队里很少有机会喝到白兰地,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用威士忌代替。如何喝这种烈酒,海明威颇有见地。在《战地春梦》中,他写道:“我真该 叫他们威士忌不要加冰,冰块要单独拿上来。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威士忌有多少,不至于因加了苏打而口味变淡。我宁可买一瓶威士忌,叫他们端冰块和威士忌 来——这才合理。上好的威士忌沁人心 脾,是生命中怡人的享受之一。”

饮酒占据了他生活和工作的中心 ,所 以说海明威嗜酒如命并不夸张。我们甚至可以把海明 威当作慢性酒精中毒者的经典例证,而他嗜酒的原因很可能是长期积累的,且很有可能是遗传性的抑郁症。反过来酗 酒又加重了他的病症。海明威曾告诉麦克利什:“问题就在于:每当我遇到真的非常操蛋的事情时,只要喝上一杯,立刻,情况就好转了。”到了1950 年代早期,他可以在几分钟内一连干六杯烈酒——这无疑是哗众取宠的表演,因为那是在梦巴那厮大教堂外的露台上。 到早餐时喝的酒可能是松子酒、香槟酒、苏格兰威士忌或所谓“墨西歌湾海流中的死亡”——这是海明威的另一项发明,即一大杯荷兰杜松子酒加橙汁。 但在海明威心中,威士忌是永恒的主旋律;他的儿子帕特斯里克说,父亲在人生最后20 年中每天都要喝掉一夸脱威士忌。




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再一杯,还一杯,又一杯……
提及中国古代文人,大概没有别的哪位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

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

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反映。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川、湘、汉、滇、桂剧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在我国着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这样的题材也相当多。

李太白向往功名,但却傲视权贵。史书上记载,李白在翰林任职期间,常常沉饮。一日,唐玄宗命他为杨贵妃撰写乐词,醉不醒人事的李太白提笔便成数十章。太宗大悦,见他衣衫破烂,便赐其衣物。太白因醉无法更衣,便使唤皇帝身边的宠宦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自视尊贵,但因皇帝在前,遂应之。“力士脱靴”这一成语便出此处。李太白的任性恣意、不畏权贵的精神也由此可见一斑。醉酒加轻狂,“醉酒捉月而亡”的结局,也许是浪漫主义赋予李白最好的离别礼物了。




杜拉斯:我是沉醉在情感里,还是沉醉在酒里?
在1987年的著作《物质生活》中,法国小说家和电影制作人玛格丽特·杜拉斯说了许多作为一个女性和作家令人震惊的事情。她振聋发聩的言论之一是关于女性和男性饮酒区别的,也可以说不是区别而是两者如何被感知。“当一个女人饮酒时”,她写道,“犹如一头野兽或者婴儿在喝水。酗酒对女人是丑闻,女酒鬼是个少见的,严重的问题。它玷污了我们神圣的本性。”真让人伤感,她加上自己的结束语:”我意识到我在我身边制造丑闻。”

她天性好酒,她发觉,从她喝第一口酒开始。有时她设法一次戒几年;但是只要在饮酒期,她就全力以赴。醒过来就开始喝,先来两玻璃杯后停下来吐一会,然后在干掉八升波尔多葡萄酒后昏醉得不省人事。“我喝酒因为我是个酒鬼,,“我真的是个酒鬼,就像我是个作家。我是真的作家,我是真的酒鬼。我喝红酒才能入睡。之后,夜晚喝白兰地。每小时一杯红酒。早晨喝了咖啡后喝白兰地,然后开始写作。我回顾这些时我自己都惊讶我怎能还设法写作。”

她酗酒随着时间逐渐恶化,停而复始,越发难止,直到68岁时被诊断出肝硬化,在一家医院里被迫戒酒。




福克纳:记不起来的东西,给我杯酒就能想起来了。
相比同时代的其他知名作家,从年轻时就爱酗酒的福克纳要比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或早前的杰克·伦敦长寿的多(去世时64岁),福克纳认为“文明始于蒸馏”,无怪乎这位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喜欢的酒精饮料是威士忌。他爱逛和酒馆,通常在夜晚写作,习惯把装威士忌的大金属杯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许多在早晨记不起来的东西就会蹦进脑子里”。

福克纳的父亲曾经也嗜酒如命,对于喝威士忌和“治疗”的个中况味,他跟他父亲一样,深有体会。但不像他父亲那样最终能控制饮酒,不进疗养院,福克纳戒酒从未成功。尽管有不少时期也能控制一下,滴酒不沾也偶或持续一段时间,但始终未戒绝。有时候,他把纵酒和成功、解脱联系在一起,也同“长得更大、更聪明、更高”的感觉联系起来;有时又同超凡视力、幻想联翩两种状态,同存心找苦受,同清醒与忘却、同生与死的交接联系在一起。可是他始终把离群索居同痛苦、屈辱联系起未。而且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同需求温柔联系在一起,这种需求他认为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

福克纳嗜酒如命,最后死在了酒精上。他是在骑马时摔了下来,这次他真把腿摔断了,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为了止疼,他大口喝着威士忌,到医院时要抢救的不是他的伤腿了,而是他的酒精中毒——他死在了医院里。




菲茨杰拉德:任何事物过犹不及,唯独香槟除外。葡萄酒也不错,杜松子也许更好……
1940年12月21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因多年酗酒致使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仅44岁。作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的栩栩如生。早年是个娶不起富家女孩的穷小子,成名与妻子Zelda经常在美国和法国的寓所通宵达旦的举行派对,其奢华程度一如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场景,他曾不无感叹的说“Too much of anything is bad, but too much Champagne is just right。”(任何事物过犹不及,唯独香槟除外)。然而,这种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两颗备受酗酒和抑郁折磨的空虚灵魂。

海明威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兼回忆录《不散的筵席》里面描写的菲茨杰拉德是一个牢骚满腹,极度无能而又整日酗酒的一个失败者。这与事实上人们所了解的,清醒时的菲茨杰拉德和善而睿智的形象相去甚远。作为美国文坛上最著名的一个酒鬼,菲茨杰拉德实际上对酒精的耐受程度很低,这在海明威眼中是一个男人最不可接受的一点。在巴黎的时候,当时不知名的海明威去拜访菲茨杰拉德的时候,被醉酒后的菲茨杰拉德从公寓里疯狂逐出。海明威曾经形容与周末夜晚的菲茨杰拉德相比,西班牙的斗牛只不过是镇静剂而已。

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后,原本极具才华的Zelda因精神分裂症住进精神病院,菲茨杰拉德不得不在酒精的陪伴写稿贴补家小,死后只有极少数的亲友参加了他嘱咐过的“最便宜的葬礼”。




毕肖普:没有酒的话,给我一瓶香水也行——喝下去感觉也许差不多。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家族中多位成员都酗酒,包括她的父亲,当她还是个婴儿时去世。毕肖普的生活过多地被失落和物质不安全破坏了,这种情况在酒徒的家庭史中很常见。当她五岁时,母亲被收容,她们互相再没见面。取而代之的是,毕肖普在姑母之间被扔来扔去,一个焦虑的孩子,一个自由的史密斯女子学院学生——这导致在马萨诸塞,她发现了酒精作为社交润滑剂的用途,但还没意识到酒精本身所具备带来孤独失落的能力,等发现时已太迟。

在诗歌“一个醉汉”中,毕肖普从自己生活中引用一些事件创造出一个嗜酒者的反讽形象,敏锐地解释了他们异常的渴望。“我早就开始喝酒,可我从来没喝够”。在生活中,她不止一次在喝光柜子里的最后一滴酒后,把自己的科隆香水都喝了。




狄更斯: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嗯,这是我在第7杯之后说的话。
尽管喝酒在有些带着禁欲色彩的维多利亚时代很是令人不齿,但狄更斯却以爱去街边小酒馆和公众场所而著称,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强烈反对当时社会上的“禁酒运动”,认为挣扎在水深火热的下层人民最差也应该拥有喝一杯的权力。他不仅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煞费笔墨的描写一些饮食习惯,还将自己喜酒的爱好放在小说中的人物上。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Micawber在喝了一杯Gin Punch(杜松子鸡尾酒,狄更斯的最爱之一)后很快就将自己的烦恼抛之脑后;《双城记》中的Stryver Carton律师在故事起初则是愤世嫉俗的酗酒者,后成为了一个大无私的英雄,喜爱在深夜处理案子时猛喝酒(Punch)保持清醒。尽管狄更斯鼓励适量饮酒,但很多学者认为他本人是一个饮酒过量者,他在1868年最后一次美国巡讲过程中,曾顿顿、夜夜以酒相伴。如同当时很多作家一样,雪莉酒和波特酒以及香槟都他曾经常出现在他的酒单上。




卡波特:哎呀,下午又喝多了点,这下晚上喝什么好呢?
因为异样的童年遭遇使卡波特敏感、反叛而早熟,不愿意上大学走普通人的道路,而是去著名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杂志做小工。慢慢地,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短篇小说《米里亚姆》(Miriam)得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也为他赢得了出版商的注意,随后出版了几本较有反响的小说集。作为一个公开的同性恋,他写作之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社交。纽约名流圈聚会的生活细节被他写进中篇小说《蒂法尼的早餐》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一篇访谈中,卡波特这样讲述自己酗酒的经历:


“我开始怀着可怕的热情写起东西来——每天晚上我的脑子里整宵都嗡嗡作响,我觉得自己好几年没有踏踏实实地睡过好觉。最后我发现威士忌能让我放松,这才好了一些。我当时只有15岁,自己还年轻得不允许买这东西,但是我有几个年龄大些的朋友,他们在这方面有不可推卸的帮忙义务,很快我就攒了满满一手提箱酒瓶,从黑草莓白兰地到波旁酒应有尽有。我把手提箱藏在一间壁橱里。我喝酒大多是在下午晚些时候,接着我会嚼一把森森薄荷糖下楼去吃晚饭。在餐室里,我的举止,我那目光灼灼却沉默不语的样子,逐渐引起大家的惊恐。我一个亲威常常说:‘我可能不太了解,我发誓他肯定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当然了,这出小小喜剧,如果它是的话,最后以被发现和某种灾难而告终,我想再喝一口酒简直太不可能了。不过,很快,我好像又故态复萌了。”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杜鲁门·卡波特一直同酗酒和吸毒作斗争,他将橙汁和伏特加的组合称为自己的“橙汁饮料”。

生活·故事·心灵·星辰,让文学照亮自己
欢迎订阅2016年《文学报》,可至就近邮局或邮政官网(bk.11185.cn),代号3-22



文学点亮生活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近期精彩

有趣:神保町|最美书店|高冷书店|霍比特人|漫威|2015文博展|香港书展|茅盾文学奖|亚洲电影100|诺奖

观念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海明威阿列克谢耶维奇

访谈:莫言|王德威|木心|贾平凹|格非|唐家三少|猫腻冯唐刘慈欣《三体》金宇澄王蒙苏童邵燕祥阿来|何向阳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俄罗斯音乐分享交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