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曌丰文化为你讲述:由于汉代冶铁业的发展突破了青铜剑的长度限制,汉剑剑体日益轻薄窄长且剑锋更尖锐,西汉早期就已取代青铜剑广泛应用于军事中(长安城武库出土11把剑清一色铁剑无青铜剑),及至东汉,偶有做青铜剑于佩戴把玩墓葬用。作为最后的战场使用剑,汉剑在中国刀剑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体形制参照博物馆里的汉代出土文物,通常一米一以下以单手剑为主流,一米二以上则双手为主。其本身设计就体现着秦汉时期粗犷大气的风格,平直的剑身是为正气,狭长的剑刃是为霸气。
汉剑除剑具和剑装饰外,剑装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装柄和制鞘。一般来说,汉代中原钢铁剑的装柄方式不外以下四种:其一,在茎部装夹木或竹,并缠绕缑绳这种情况最为常见。其二,在茎部装木柄,不再缠绳,但一般会髹漆,这种情况较罕,主要见于仗式剑或中长剑。其三剑茎夹木成型后,外裹金、银箔,表面再雕刻纹理。其四,用铜、锡、银直接铸成体或分体柄,将剑,缝隙用木或其他材料填实。其中首、柄、格一体者居多,表面多铸出浮雕图案并鎏金,豪华者甚至用黄金直接铸柄。后两者主要用于短剑和匕首,具体请见上文“金银具”篇。至于剑鞘,仍多用木制,表面髹漆。鞘上的装置有二,一是装于鞘末端的摽饰,一是装于鞘上部的用经贯带佩剑的璇,仍与东周以来的情况相同,前面已有细述,不再敷言。而佩剑方式,也还是普遍沿用瓏式佩带法。
汉代剑仍是主要的短柄近身格斗兵器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官员必须佩带之物。《晋书·舆服志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因此整个两汉,佩剑的风气极盛,无论官员朝臣、贵族名士还是布衣百姓,大多各有其剑。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上也记有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对什亻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带剑有明确规定,很多出土的剑通身上下精雕细琢、镶金嵌玉。剑本是杀人凶器,却成为绮丽华美、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这都是为了炫耀使用者的显赫身份。同时,学剑击剑之风盎然,游侠辈出,剑术更从简单的技击术升华至尚武修身的高度。太史公曾将论剑与兵法相提并论:“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其所指已远远超出了剑术的击杀而是阐述了剑所代表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因此在汉代,剑不仅代表种利器,还代表一种王者之道,即廉、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