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老照片 | 孟连

2023-05-10 14:56:27

▲ 点击蓝字,关注“勐董” 


孟连水摆夷男子背面

蓄髮绾髻于头顶偏脑后是孟连傣男子的一种髮型,这种髮型至少孟定也有。

挎包裡伸出的细竹子是烟斗管

孟连水摆夷男子正面

原说明文字和标题称该男子为「孟连水摆夷」,据孟连傣族学者说,水傣、旱傣是汉人的说法,按照傣自己的分法,孟连的傣有四种:傣那/勒,是德宏迁来的;傣根,缅甸景栋迁来的;傣绷,缅甸木邦(即兴威)迁来的;傣泐,西双版纳迁来的。四种傣的语言文字各有差别,无宗派差异。该男子著白色毛巾包头,土布衣裤,外衣短于傣那的,像佤族的,裡面的衣服和裤子皆与傣那的相同,挎包是傣绷的。当时的男子有髮髻。

此男子应为平民,其衣著是平常穿的。


刀秉忠夫妇儿女

据访问对象定正,原说明文字和标题中的「代办」应为「议事庭长」(这个位置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980~90年代修的孟连县志中的刀秉忠小传如下:

「刀秉忠(1896~1945)号赤城,傣族,孟连自治县孟连镇城子(今娜允办事处)人。清末入土民小学读书,通汉语文。民国前期担任孟连宣抚司议事庭长,傣族官『萨迪隆』,其本人为孟连第二十七任土司刀派永之婿。民国21年(1932),刀秉忠被委任为澜沧县第二区(下设9乡1镇,辖今孟连全境及澜沧糯福一带)区长。民国26年中英双方就中缅南段未定界问题在西盟勐梭会谈时,他作为孟连土司代办出席作证,据实阐明历史上孟连土司在阿佤山区的管辖范围,。民国31年,刀秉忠任澜沧县民众自卫队第三中队(驻孟连)中队长,民国32年当选澜沧县参议会候补议员。,民国34年病故。」

此小传中的「土司代办」应为其临时性身份,而各地傣族土司体系中都有类似摄政王的「代办」制度:当土司年幼或生病不能理政时由其亲族一人任「代办」摄政,这种代办要正式得多。 

照片上,刀秉忠著白色土布包头,深色毛呢对襟无领外衣,深色绸缎裤;其夫人著白色毛巾包头,深色右衽绸缎外衣,深色绸缎裙子,戴金耳环,衣领上有金饰;当时10岁的女儿著白色包头,棉布衣裙;儿子著圆帽,短袖衫短裤。绸缎服装非贵族不可用,犯规者罚款。小孩子的服装与平民的无区别。照片上的刀秉忠是长髮,在脑后打结,这与平民无区别。贵族的包头可以是白、黑、紫红、黄、或水红色,平民的包头只可以是白或黑色。


奏报孟连夷目因线管猛之长子罕凹同安插大理府城情形

(乾隆37年12月08日)


娜允镇的缅寺佛像


缅寺内屋梁


孟连娜允镇街子妇人买棉花

孟连街上,阿佧支系的妇女与其它族群的妇女进行买卖棉花的商业活动。

影像中,可见哈尼妇女穿载银饰,盛装上街的模样。传统上,哈尼妇女承担所有的纺织工作,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衣服用布均依靠妇女纺织、染布、裁衣;现代,有些地区哈尼族已不种棉花,直接从街市、商店购买棉纱和棉布。

影像拍摄地为孟连县,当地为傣、佤、拉祜、哈尼、景颇、汉、回、傈僳等多民族聚居地,从影像中两名不同族群妇女的买卖行为,可知当地存在跨族群的商业交换活动




        娜允位于云南省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省级历史文 化名城。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700多年来,娜允古城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傣族的贵族文化。云南省思茅市娜允镇"娜允"是傣语谐音,为"城子、内城"之意。娜允镇地处北纬22°16′~22°23′,东经99°27′~99°39′,东与县内景信乡相连,西与县内富岩乡、公信乡毗邻,南与县内勐马、芒信两镇接壤,北邻澜沧县拉巴乡。镇政府所在地古城开发区,

        公元1289年(傣历651年)傣王罕罢法在孟连建傣城--娜允,元朝朝廷在此设"木连路军民府"。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明朝设"孟连长官司"隶云南都司,赐罕罢法孙姓刀,命第八代孙刀派送为官,官居六品,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十九代土司时,朝廷赐封为"孟连世袭宣抚司",官居四品,随着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土司为最高长官,叫召贺罕,下有九根和十二召朗。九根是一至四召根属内官(管内务),五至九召根属外官(管外务),十二召朗属三级官。1949年4月(傣历1311年),孟连解放,孟连土司制度告终,孟连历代28任土司统治长达660年,随着土司统治的延续,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扩大,形成了宣抚司统治区(东到澜沧、南到勐海、西到勐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傣语意为城子。娜允古镇是元、明、清、、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娜允古镇内的孟连宣抚司署原系刀氏土司衙门,元代设木连路军民府,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元)设孟连长官司,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册封为孟连宣抚司使,至1949年,刀氏土司共传袭二十八任、660年。据史料记载,孟连早在西汉时就被列入祖国版图,唐南诏时称"茫天连",孟连一带的傣族称"芒蛮"。后来,孟连傣族聚居区发生了瘟疫,孟连一时间变成了荒无人烟的"荒坝",直到距今700多年前,人们才重新发现了孟连这个美丽的地方。民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朝廷设孟连长官司,直隶云南都指挥使。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朝廷册封孟连宣抚司使,官居从四品。

       娜允古镇地处西南边陲、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便成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县府。娜允古城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风韵,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筑,饮食、服饰、节日、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几年来,境内外少数民族,特别是缅甸、泰国等邻国的傣族到娜允古城访古溯源的客人日益增多。200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孟连娜允古城列为傣族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孟连娜允古城也是我国仅存的傣族古城,目前有关部门正准备将它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孟连县东接澜沧县、北临西盟佤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相连,国境线长133.399公里。

孟连系傣语谐音,意为"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有"边地绿宝石"、"龙血树故乡"的美称。


孟连,秦朝属西南夷地。

西汉为哀牢地;东汉至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

隋代属濮部。

唐南诏国称茫天连,属茫部地,隶属永昌节度。

宋大理国称"孟连",属永昌府。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木连路;后改属银沙罗甸宣慰司。

明永乐四年(1406年),正式建立土司制度,设孟琏长官司,隶云南都司,辖今孟连、澜沧、西盟等地及南卡江以西、萨尔温江以东的哈瓦地区,长官司驻今孟连。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孟琏长官司改属永昌军民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置猛连宣抚司,属迤西道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属迤西道顺宁府;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属镇边直隶厅(今澜沧),隶迤南道。

民国二年(1913年)4月,镇边直隶厅改为镇边县;民国3年(1914年)1月,因与贵州省镇边同名,乃以其地滨于澜沧江而易名为澜沧县。

1949年4月5日,孟连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后,隶属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领导;1949年10月,思普临时人民行委会决定撤销澜沧区专员公署;1949年12月,撤销孟连县建制,并入澜沧县,成为澜沧县下辖的一个区,澜沧县临时人民政府在孟连设立办事处;1950年6月,成立了澜沧县人民政府,属宁洱专区;1950年9月,撤销孟连办事处,成立孟连区临时人民政府;1951年3月改称孟连中心区人民政府;1951年4月,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澜沧县属之;1953年3月,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澜沧县属之;1954年6月,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区(县级),以澜沧县的孟连区、南卡区为其行政区域,隶属思茅专区;1963年9月,孟连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县改名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阿佧(哈尼族)寨外距寨半里路上之门

位于村寨外,距离村寨半里路上的寨门,为进出村寨的出入口,哈尼人相信寨门是区分人与鬼魂占据领域的分界线。寨门横跨道路,为由数十根高大直立的长木条、木板组成一「凸」字型、中空为门的建筑。道路两旁,紧靠此一建筑物,另有以木头搭成之类似椅子的建物

邦桑南卡江

邦桑南卡江竹桥

今:缅甸(南卡江下游北岸,孟连与缅甸国界上)。



孟连傣族的半身像(摄于1936年前后)





长按关注一个特立独行的个人公众号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俄罗斯音乐分享交流社